第39期(总第208期)(10月17日—10月23日)
2022-10-24
《全国湿地保护规划(2022—2030年)》印发。近日,国家林业和草原局、自然资源部联合印发《全国湿地保护规划(2022-2030年)》(以下简称《规划》)。《规划》提出,到2025年,全国湿地保有量总体稳定,湿地保护率达到55%。《规划》提出,要新增国际重要湿地20处、国家重要湿地50处。到2030年,湿地保护高质量发展新格局初步建立,湿地生态系统功能和生物多样性明显改善,湿地生态系统综合服务功能增强、固碳能力得到提高,湿地保护法治化水平持续提升,使我国成为全球湿地保护修复的重要参与者、贡献者和引领者。根据《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(2021-2035年)》及其专项规划,《规划》以“三区四带”为总体布局,在总结评估“十三五”全国湿地保护工作的基础上,结合我国湿地保护管理现状,提出实行湿地面积总量管控、落实湿地分级管理体系、实施保护修复工程、强化湿地资源监测监管、加强科技支撑、深度参与湿地保护国际事务等6项重点任务,以及出台国家重要湿地相关政策、实施30个湿地保护修复项目、开展全国湿地资源专项调查、完善湿地标准体系等16项具体任务。
《全国水土流失动态监测实施方案(2023—2027年)》印发。近日,水利部办公厅印发《全国水土流失动态监测实施方案(2023—2027年)》(以下简称《实施方案》)。《实施方案》将以水土保持管理需求为牵引,全面强化全国水土流失动态监测,完善提升监测评价体系与能力,充分发挥水土保持监测在政府决策、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公众服务中的作用,为科学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、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、加快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提供坚实基础支撑。根据《实施方案》确定的工作目标和重点任务,水利部门将全面实施年度全国水土流失动态监测,及时定量掌握全国各级行政区及重点流域、区域水土流失状况和防治成效;创新开展水土流失图斑落地,实现适宜治理水土流失图斑精准识别定位;探索农田、森林、草原、荒漠典型生态系统水土保持功能等级评价方法路径,从水土保持功能角度反映生态系统质量、稳定性状况及提升方向,充分发挥水土保持监测在生态系统保护成效监测评估中的作用。
《关于开展美丽宜居村庄创建示范工作的通知》发布。近日,农业农村部办公厅、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联合发布《关于开展美丽宜居村庄创建示范工作的通知》(以下简称《通知》),提出“十四五”期间争取创建示范美丽宜居村庄1500个左右,引领带动各地因地制宜推进省级创建示范活动,打造不同类型、不同特点的宜居宜业和美丽乡村示范样板,推动乡村振兴。《通知》明确,美丽宜居村庄创建要遵循“示范引领、分级创建、尊重规律、注重实效、因地制宜、有序推进、村民主体、政府引导”基本原则。在创建过程中,既要引领地方开展各级创建示范活动,形成上下联动、分级创建的良好局面,又要顺应乡村发展规律,合理安排创建示范时序和标准,防止盲目跟风、一哄而上,同时还要根据乡村资源禀赋、经济发展水平等因村施策、有序推进,并注重乡土味道,打造各美其美的美丽宜居乡村。是否参与创建、建设什么内容等都要充分尊重村民意愿,不搞强迫命令、包办代替。对于积极性高的村,政府要加强指导服务,充分发挥村民主体作用,让村民真正成为参与者、建设者和受益者,持续激发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。
《关于加强和改进工业和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》印发。2022年10月18日,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《关于加强和改进工业和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》(以下简称《意见》)。《意见》提出坚持党管人才、高端引领、产才融合、改革创新,以锻造重点人才队伍为主攻方向,以实施重大人才项目计划为抓手,全方位培养、引进和用好人才,支撑和引领工业和信息化高质量发展的建设目标。《意见》提出,一是加强重点人才队伍建设,重点建设战略科学家梯队,支持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加快成长,培育青年科技人才后备力量,壮大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队伍,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。二是提高部属高校人才培养能力,强化学科建设,深化人才培养产教融合。三是强化集聚创新人才的特色载体建设。四是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,创新人才评价机制,改进人才使用机制,健全人才激励机制,优化人才流动机制。
(信息来源:自然资源部官网,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官网,水利部官网等)